藏在你的背后

来源:网络

状态:连载中

作者:清川公子

主角: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都是后现代这些是应帝王之学,我十分赞同。好了我亲爱的读者,请允许我再来谈一个有关痛痒的话题。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即视域的重合,错误的理解是因为有偏见“先入为主的观念 ”。举个例子来说,张惠言他之所以把温庭筠的词解作贤臣失志,那是因为张惠言主张词与诗一样是讲究比兴寄托的,他不承认词是艳科小道。这一点是是像冯浩注李商隐的诗一样,二十首无题诗全部被解作身世之感,不承认是爱情诗。他们这样理解,首先是存有这样一种观念。正是这种观念使他们偏离了作者的原意,或者用西方人的话“正是他们的见遮蔽了他们的不见。”视域的重合说的是你此时的心理与作者的心理相同,那么你就能比较准确的理解了。现在的 诗歌鉴赏与现代文阅读便是建立在上述各种学理之上的,虽然其合理性应该受到质疑,因为没有任何两个人的观点是完全相符的,在这一层面 答案的正确与否实在是很难说清楚的 因为这表现为处于同一地位的几个人都想用自己的观念去替代别人的观念 。 我们说如果没有一种绝对的权力优势 ,这种说服是很难完成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劝说往往表现出出题人对做题人的权力的展现。再说明白一点,就是人们普遍认为出题人对题目的理解能力高于做题人,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点。根本就经不起学理上的分析。曾经有人提到过记忆这一类的问题,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记忆“动词”的本质便是建构。你能记忆住什么东西,取决于你当时所处的位置,心情。虽然是不自觉的,但是你在记忆的时候已经使事情发生了变化。回忆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已有的经验感觉“名词的记忆”进行重塑与剪裁。你觉得以前的日子美好,在这种观点中本身就隐含着一个判断“即现在的生活不美好”那么你会竭尽全力的把以前的生活想象成人间天堂一样的生活。从这个认识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记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此时此刻的我们的感觉而不断变化。 即便是对同一件事物,我们在不同情况下对他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当时的记忆与此时的回忆”。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对我们所经历的过去根本就是一头雾水,不知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做出绝对的判断。我们的听觉,视觉同样也具有这种特性。即往往在我们没有认识到的情况下,忽视我们本应该听到或看到的一部分内容 。而他们有恰恰是我们构造记忆的资料。 由此来看,我们虽然可以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很难说我知道什么绝对没有发生过。也就是不能对一件事情的发生过程做出很精准的判断。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理解,它本身,就是个悖论。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藏在你的背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