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 书库> 寻龙诀

寻龙诀

来源:网络

状态:已完结

作者:纵剑狂歌

主角: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凿龛为穴,岩沟墩洞。

又以这十六个字整体概括出古葬悬棺的选址及整体手法。

我曾好奇于祖父口中的悬棺,为何能屹立于沿江绝壁之上,经雨打风吹,霜侵雨蚀依旧保存完好?

又好奇于一具具沉甸甸的沉香木棺椁到底是怎样般神力方能将之置之于万仞绝壁之上?

还有墓中主人究竟是何等样人?

其间诸多隐秘,一直使幼年时期的我迷惑好奇不已。

直至那次祖父心血来潮,忆起他云南之行时交下的兄弟沈半仙。感慨云南之行的凶险时,我方才从祖父的口中一一解开悬棺古葬的诸般隐秘。

那一次,若没有沈半仙以死相救,我祖父已殁于云南。

我小姑八岁那年,我祖父远行云南,经昭通市进盐津县,从关河进入豆沙关。

豆沙关古名“石门”关,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东西两处深于“万丈”的绝仞,秦制“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建“偏梁桥阁”、唐造“石门道”皆选豆沙关为入滇门户,是以豆沙关又有“关津枢纽,南滇锁钥”之称。

关于豆沙关的其他别名由来,本不用细说,但这里却有一个传说让我欢喜不已,是以向各位借些篇幅赘述一番。

相传盐津普洱一代人杰地灵,世出美人,曾有七八位美人于此过关入京,得遇此生良人。

是以古豆沙关亦被世人称之为“美人关”。

记得清楚,我祖父对我道他入豆沙关,歇脚于豆沙古镇,时逾七日,以三寸罗盘为镇上一位先生定下贵宅,当天收拾行装准备返乡,尚未出关,却被十人“背棺”阻路,不得通行。

这十人高矮不一,胖瘦不匀,双肩之上搭一块厚垫襦,上衣脱下来卷起衣袖斜系于腰间。

足下踏草鞋一双,头上戴草帽一顶遮阳。五人一组,各负一棺,轮番倒换。

我祖父甚异之,这绝仞危崖,非真龙玄关,且关途险恶,这些人为什么要将这沉重的棺椁从脚下的五尺道上负上这万仞危崖。

十人之中,有一人生得高壮,戴一副大眼镜,左眉之间有一颗黑沙肉痣,庭前饱满,地阁方圆。他见阻了我祖父去路,上前与我祖父搭话致歉。

我祖父倒没怨他们阻路,误了归乡期程,三言两语互通姓名后,我祖父于此得知面前这个左眉之间有一颗黑沙肉痣的男子姓沈,腹中有不少墨水,眼光长远些,许多古镇之上的邻人解决不了的事情,他帮助着解决了,是以乡人皆唤他为“半仙。”

因为有这点文化底蕴,沈半仙便成了一个核心人物,大家都尊他,敬他。据沈半仙对我祖父说,这次“背棺”他亦是受人之托走这一遭,做个“押棺先生。”

我祖父问沈半仙道:“这两具棺椁负到何处去,是从这五尺道上负之入蜀,还是……”

沈半仙指着光秃秃的东崖绝壁对我祖父道:“即置于这绝仞之上。”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寻龙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