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害为利: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精彩章节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23-11-24 编辑:小编

在长期治沱过程中,沱河儿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他们用铁锹、泥兜、肩抬、人拉板车,创造了优质的河道治理工程,谱写了一曲团结治水的壮丽凯歌。

安徽省为给上游打开排水出路、减轻洪涝灾害,平地开挖了长126公里直通洪泽湖的大型河道新汴河。

河南省商丘地区为加快统一治沦,于1986年底派出10万治河大军,跨省到安徽省治理沦河。

在新汴河工程进最最后决战阶段,商丘专区在豫、皖交界的沦河上筑坝拦水,使自己在水下作业,为下游安徽省的30万治河大军正常施工提供了方便。

为此,1989年7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都作了有关“河南安徽人民同心协力治理论河开挖新对河――团结治水光辉范例”的报道。

沱河主干治理后,在沱河流域内制订了集中连片治理,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田的整体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工程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开发。

首先将流域内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进行了统一治理,其次对田间配套的干、支、斗、垄沟在各县的统一组织下也分别进行了治理,形成了完整的防洪排涝体系。

为解决生产和交通困难,在伦河上兴建了生产桥25座,交通桥11座,公路桥4座,支沟口防洪排涝涵闸42座;为使沿河地下水位不致于下降过快,发展灌溉,沿河修建31处提灌站,装机1940马力,提水量8�93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5�58万亩。

通过以上工程措施,该流域减少涝灾面积75万亩,治理盐碱地面积l万亩,低洼易涝面积100万亩左右。

按照“堤身坚固完整化,堤顶路面平坦化,堤肩草皮化,堤坡草条化,护堤地园林化”的标准,整修了平坦顺直的堤顶路面,在堤上堤下,植上了各种用材树、果树、风景材和条类等护坡。仅沱河水城段,在长75�7公里的堤段上,已先后栽植各种用材树69万棵,梨、桃、苹果等各种果树19�2万株,雪松、蜀松、龙柏等各类风景苗木5万多棵,栽插黄花菜、条类等44�8万余墩,绿化总面积9970多亩。

至1989年,全河年木材生量已达76万立方米,年直接经济效益120余万元。

同时,发挥了较好的防风护堤,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经省、地专家测定,同不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的堤段相比,沱河土壤流失量减少93�3%。

为此,沱河永城段综合治理工程连获商丘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河南省中小型河道管理一等奖;其支流虬龙沟综合治理工程,1986年曾获国家优质工程银牌奖。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1989年5月视察沱河永城段后,对该项工程显著的综合效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后续精彩内容,点击下方关注我们,回复书名即可阅读!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变害为利: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精彩章节在线阅读
返回顶部